<股票配资网大全>北交所大牛市崛起!翻倍背后的基础是什么?IPO环节作用几何?股票配资网大全>
先来一顿吹嘘。
在投资的广袤天地中,北交所大牛市的崛起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,吸引着无数投资者的目光。
很多人或许都没有反应过来,北交所就站在了一个新高度了。
还记得2024年,最低仅有593点的北交所吗?
现如今,北交所要跌破1000点,似乎都成为一件难事。
最近半年,北交所的平均运作点位在1200点上方,可以说是直接翻倍了。
在基本面没有明显改善的前提下,一个指数出现了翻倍,其实就是牛市的特征。
但这个牛市的基础是什么?大家一定非常的好奇。
毕竟,即便泡沫牛也是一种牛市,底层也需要逻辑去支持。
除了面上的,我们看到北交所如今在整个IPO环节中,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
不断有专精特新的公司,走北交所的路线上市。
2024年,IPO总数是100家,北交所占据了其中的23家。
从IPO的数量来看,上交所、深交所、创业板、科创板、北交所,占比已经不低了。
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占比超过6成。
北交所的成色,从最早的新三板,开始向专精特新迈进。
要知道,不同板块的估值逻辑,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原本北交所20倍左右的市盈率,是基于新三板的估值,增加了一定的流动性。
而现如今北交所50倍的市盈率,就是基于专精特新企业的估值逻辑了。
换句话说,北交所的企业,是更迷你版的科创板,虽不能完全被定义为科技创新股票盘子大小怎么看,但也都是战略级的企业了。
所以,北交所的第一个逻辑,是成分股置换,底层的改造。
原本就只有200多家上市公司的北交所,如果都遵循专精特新+小巨人企业的上市,未来2-3年,北交所的性质将彻底改变。
一旦估值逻辑变了,那市场的逻辑肯定就变了。
当然了,北交所的改革逻辑,只是支撑北交所炒作的一部分。
第二个逻辑,其实是刻意的流动性注入。
其实,北交所整个盘子是很小的,总市值不过万亿。
在924之前,北交所的成交额,一度跌到了20亿左右,是一个沉寂的市场。
北交所虽有30cm,赚钱效应好,但实际参与的资金很少,散户也不多。
很多北交所的股票,股东不过千人。
准确的说,北交所的参与资金,是很少的,不论是个人,还是机构投资者。
但就这一次,北交所披露的年报和季报实际情况而言,牛散、私募、公募、量化,增量非常明显。
对于一个总市值很小,最高成交量只有600多亿的市场而言,增量资金带来的溢价是非常高的。
筹码的稀缺性,成了北交所上涨的又一个底层逻辑。
很多人喜欢把北交所和2013-2015的创业板类比。
确实,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,但本质还是有很大的差别。
这里就是第三个逻辑,北交所本身,是一个交易所。
北交所的上涨,还源于北交所的政治地位。
这个东西,不能展开讲太多,但大家要明白,板块和交易所的性质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中小板,创业板,科创板,是时代的产物。
现如今,都已经“取缔”中小板的说法了,说明时代过去了。
但是北交所,可是和上交所,深交所,同一级别的存在。
如果说创业板是深交所的未来,科创板是上交所的希望,那么北交所本身,就是证券市场的重点。
回顾90年代,上交所、深交所的建立。
回顾90年代,两大交易所的牛市,这底层炒作其实不讲什么逻辑。
北交所虽说不会这么疯狂,但第一轮牛市肯定力度不会太小。
可以这么说,明知是泡沫,但是为了让玩家入场,都会使劲的吹。
这就好像赌场开业了,要吸引人,所以大肆做广告的道理差不多。
我们的市场很奇怪,跌的时候是没人参与的,哪怕再怎么便宜,都会觉得没机会,涨的时候,哪怕明知是泡沫,是击鼓传花,大家都认为自己接的不是最后一棒。
有人说,北交所没有场内的ETF,只有场外的。
没错北交所大牛市崛起!翻倍背后的基础是什么?IPO环节作用几何?,场外的是偏向于中长线投资的投资者。
而场内的,就是喜欢博弈的投资者。
一旦开启场内,那么市场总体的增量,可能是非常可怕的。
散户没有门槛就可以投资一个平时成交量在200-300亿的市场。
一旦ETF开始大规模募集,市场短期内还不得炒上天了。
我们的牛市,有蓝筹牛,白马牛,也有题材牛,泡沫牛,放水牛。
市场的涨跌,背后的本质是预期。
业绩预期是预期,政策预期、改革预期、货币预期,也都是预期。
只要有预期,市场就会有牛市,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去炒作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
由于头条的限制,更多的长文和及时观点,主要更新在白猫学堂的微信公众号。